w i n t h o u g h
执着 感动 专业 共好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本草科技

本草科技

详情

【本草科技】

  

本草历史

  本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本草科技体系的形成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基本理论启萌时期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科学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个时期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所以说本草科技经得起历史的检阅和检验,是具有科学性的指引的科学。 

 

2、发展成熟时期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知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首部药典,也是世界上较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3、辉煌时期
  宋代,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的较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这是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

本草科技含义

  本草科技,在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学者医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中国珍贵的兴医除病,健康养生文化全面整理,深入研究、综合开发的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经现代医学、生理学、生命科学检验证明,是涵盖极为广泛的科学学术体系。 

  一是“本草”一词,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根据现存文献考证,“本草”之名,始于西汉晚期。《汉书》之《平帝记》《郊祀记》《楼护传》均有记载。“本草”的含义,一是指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 “本”在《说文解字》中训为“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本字作“艸”,训为“百艸也”。可见“本”的原始意义是根,“草”则是草本植物的泛称。

  二是聚中国传统药物学及药物学专著记载: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序中论述,认为扁鹊、淳于意、仲景、胡洽7等历代名医用药“皆修药性”,为“本草家意”,并引用颜光禄之言,指出“诠三品药性,以本草为主”。由此可知“本草”赚指研究药理药性的专门学问,并与经方有一定渊源关系。

  本草科技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做出极大贡献,他也是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一大发明!是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更杰出的发明和创造,本草科技可称为“中国古代大发明”。

  本草科技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科学,它珍藏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本草科技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本草科技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地对于本草科技进行发展和完善,使本草科技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本草科技强大的生命活力。

  那么为什么本草科技的名字没有被人熟悉运用?或者被人称之为中医?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较早的国家之一,从人类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世界东方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照耀着中华民族。他们勤劳聪明善于发现,在实践中运用草药和疾病作斗争,逐步完善本草科技治疗临床实践,形成治疗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本草科技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运用,与其他文明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

  西汉开始就有“中医”的说法,但是“中”不指中国,究竟什么意思呢?中国较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中国医学本草的基础是来源于《易经》。《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本草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本草科技的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中庸”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大家也许会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 “本草科技”的称谓不止一个,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大家对于中医这个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科学----中医冠以多个称谓。

1“歧黄之术”

  第一个代称是《黄帝内经》,称本草科技其为“歧黄”之术。是因其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本草科技为‘歧黄’或‘歧黄之术’。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中国较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2、“悬壶”
  《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3、“杏林”
  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4、“青囊”
  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日:‘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地,声名颇著,而死后吴押狱者出于对华陀的尊敬和为其抱打不平,一时冲动焚之。许多精湛的技术记载没有流传下来,也是一大憾事。为了纪念华佗对于本草科技的贡献,所以,人们把“青囊”一词看做成了医术的代称。

发展前景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围绕本草科技发表重要论述,所强调的“双创”针对发展传统文化而言,蕴含着尊重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发展规律,这个方法论思想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推进本草科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也要放到这个大背景、大逻辑、大环境下来认识和把握。要立足传统,融合现代,把本草科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为人民群众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要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现代语言、现代方式、现代手段进行阐释和表达,探索本草科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双创’的传播模式。未来,本草科技中医药学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的,但文明没有疆界,要重视交流与互补。本草科技中医药在内的中华文明,可以已传播到国外。要深入探索本草科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1、要尊重传统,深挖精髓。要把本草科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精髓发掘出来,使记载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临床上的本草科技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知识方法动起来,彰显时代价值,释放文化魅力,影响人们生活,提升健康素养。
 

  2、要学会表达,善讲故事。要在内容上、手段上、方法上、渠道上大力创新,找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点、与受众的共鸣点,学会转化话语、讲好健康故事,让古老的本草科技中医药在保持本意和精华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健康理念,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相统一。
 

  3、要融合发展,推陈出新。本草科技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从树牢人们健康意识出发,从影响和改变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入手,加强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发展,吸收所长为我所用,创新理论知识,创新技术方法,创新服务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服务产品和手段,为全方位全应用本草科技,为保障人类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草 • 膳】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中国人告别世世代代穷困生活,迈入吃穿不愁的小康社会。伴随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持续增长,饮食结构发生深刻改变,摄入更多肉食的同时,蛋、奶、蔬菜、水果的消费量也急剧增加。在食物丰富的今天,人们却又显得有些茫然——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在信奉“以食为天”的国度,人们刚刚摆脱忍饥挨饿的生活,却迎来食物丰富带来的烦恼。

  有关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腰围增长正在逐步成为世界之最!”,膳食营养失衡、微量元素不足、慢性病多发等问题日益显现。2013年到2014年,35岁至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群中,中国是22%,美国是12%。中国每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因疾病导致的生产力丧失,在2005年至2015年间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显然,吃不好,吃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健康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已成为事关新时代健康、和谐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破解当前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饮食观念、创新饮食产品、创新饮食技艺。 

  中华传统医药宝库是创新饮食观念、创新饮食产品、创新饮食技艺的不竭之源。我国知名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专设药膳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也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阐述了养生之道,阐述了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中华药膳文化薪火相传,《本草•膳》由国家名老中医刘学文教授率团队潜心研究多年,此书是本草科技相关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黄帝内经》五季养生智慧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气候变化、工作压力加大等现代生活特点,以人为本,弘扬“天食人以五气,人食天以五味”的中国传统哲学思考,提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调身理念,主张全年伴随五季节气变换调整饮食的全新理念。在五季调身饮食理念指导下,《本草•膳》挖掘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渊源流长的药食同源文化宝库,弘扬中华药膳传统经典,创新饮食产品,研制出新型膳食配方几百种收录本书,以155味药食同源及可用于保健品的草药配伍,研制出870个具有调身功能的膳食配方。其中,春,148个。夏,123个。长夏,281个。秋,134个。冬,184个。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中华药膳理性思考,直接转化为日常的煎炒烹炸饮食生活。膳食配方中选用中药数目155味,选用食材数目154味。《本草•膳》是中华本草文化在当代传承的重要载体,促进本草智慧古为今用,推动现代营养科学嫁接传统文化,为现代家庭提供简便易行的新型食方。《本草•膳》致力于膳食配方创新,为博大精深的中华药膳走入寻常百姓生活创造现实条件。

  伴随中华民族追究美好生活步伐加快,主体自觉,国民健康生活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对于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希望获得能够改善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健康干预服务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多项相关政策法规。2017年中国家庭健康观念发生三大可喜变化——健康生活、健康管理、积极预防意识增强。在此背景下,《本草•膳》将是助推我国民众主体自觉,科学饮食,铸就美好生活,提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里程碑。同时,《本草•膳》为有效应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并存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本草•膳》携手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品质的饮食创新科技企业,依托营养科学,弘扬传统本草文化,打造“营养一个民族”的中华膳食工程。带领健康养生理念,倡导科学饮食生活,弘扬传统本草文化。

浩熙中国

创立于1995年,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立,无行政区域、无行业全类注册的综合性商业组织,主要从事产业投资、科技研发,并致力于中、小型企业的整合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联系信息

地址:

中国·辽宁·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路59号财富中心E座25层

集团专线:

86-24-22511128

企业邮箱:

64413665@qq.com

这是描述信息

Copyright ©2020 万雄集团    辽ICP备0810473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