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i n t h o u g h
执着 感动 专业 共好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藏医有“方”——《本草·膳》主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振伟医生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中医康复中心

藏医有“方”——《本草·膳》主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振伟医生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中医康复中心

  • 发布时间:2020-07-03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藏医有“方”——《本草·膳》主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振伟医生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中医康复中心

【概要描述】

  • 分类:集团要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7-03
  • 访问量:0
详情

  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是世界的屋脊,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藏医药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在中华民族医药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史文献记载,早在三千九百多年前,藏医药学就已经出现。藏族人民凭借自己智慧和力量,结合时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对抗恶劣环境和疾病,为藏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Stickwitu本草·膳》研发团队带头人、《本草·膳》主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振伟医生,在西藏那曲。
 

一、藏医的起源和发展
        藏医药学属于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之为“甘露宝瓶”,在传统医学中,作为一朵瑰丽奇葩存在。藏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人类发现最早关于藏医的文物距今已有三千九百多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之病原菌的侵入,很多人都受到了疾病的侵袭,人们为了对抗疾病,使种族能够得以延续,就开始慢慢学习、掌握一些简易的医疗技术和药物使用方法,这就是藏医药学的起源。由于起源历史过于久远,再加之当时的文字记载已经没有办法进行考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将当时的藏医药学称之为医学。有文献报道,藏医药学的起源时间远远长于当前使用的藏文字体系,而且有资料显示,藏医药学起源至今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三千九百多年。藏医药学的历史是从公元前象雄文明开始,建立吐蕃古国发展传承至今,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
二、藏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典

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


        公元8世纪末,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撰的《四部医典》问世,标志着藏医学体系的建立,藏医学从此走上了成熟发展的轨道。这本医药著作是由智慧的藏族人民在医学上的点点积累组成,是通过人们的实践证明得出,经得起反复推敲,它是自然哲学的体现,是对藏民族的医学文化的表达。同时,《四部医典》作为藏医药学体系中代表性最为全面的一本著作,涉及的医学面非常广泛,涵盖的基础理论非常多,实用性极强。《四部医典》里包含的内容有藏医里关于胚胎的知识、对生理进行解剖的相关知识、饮食在人体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知识、藏医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还包含临床上出现的各种疾病的具体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如何对疾病进行诊断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和何种药物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各方面知识。《四部医典》以藏族本土的医学理论为基础,加之对其他民族医学理论、经验的吸取,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提高,最终形成了一本著名的医药宝典。
        约公元13至14世纪出现藏医北方派(强巴派)和南方派(苏嘎派)两大学派,丰富和发展了《四部医典》理论和临床治疗内容。
北方学派以讲、辩、著的方式结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实际特征,对独具特点的医治方法进行经验总结,著述医书疏解,创制新药方,甚至辨别药物等,撰写了《医典注释》等著作,发扬了北方学派的特点。
      南方学派对药物性味功用、药效本质、释名及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讲解、介绍药物等,以讲、辩、著的形式发扬了南方派的特点。主要著作有《千万舍利》《草药鉴别》《医仙妙想》等。
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公元708-832)
        约公元733-783年期间,编撰《四部医典》,全名为《甘露精义八支密诀续》(藏文原名《华丹居悉》)。《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家之大成,又汲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是宇妥宁玛在发展医学上的一个历史性贡献;还撰著了《四续词义简释》、《医续十八支》(《汉地、天竺、尼泊尔等地名医医诀精要》)和《宇妥验方利见》等著作。藏族人民尊称他为“医圣”和“药王”。
宇妥萨玛·云丹贡布(公元10世纪)
       为宇妥宁玛的第13代后裔。撰写《探病脉诊学》《临床小册》《小续甘露精要》、《教诫金匙》《大本草》《本古促》《切脉准则·普顿玛》《秘诀宝藏之瓶》《体腔经络图》等许多著作;对《后续医典》和《秘诀医典》予以相应的补充。
松顿·益希松
      宇妥萨玛弟子。编写《宇妥传·五体自成》及《秘传》《论说医典释·小集明灯》等著作,大力弘扬了《四部医典》的内容。
萨迦·扎巴坚赞
      于公元1147年编写《药诊·国王宝库》。其中药篇《总和合论说·明灯》中阐述了病根为“培根”,病佐为“龙”,病毒为“赤巴”。
乌坚巴仁钦贝(公元1230-1309)
      将独特的药物炼丹经典《炼坐台论》由印度梵文译成藏文,并著有该书释义《坐台三论》《坐台炼制窍诀银塔》《耳传手册》等巨著,对藏药炮制学方面有极深远的影响。
噶玛·让琼多吉
     于公元1337年编著《药效汇总·药名之海》。该书对830种左右的药效作了一一说明,其中从10种宝石类开始对木药、草药、动物药等的种类及分类、疗效等作了明释,是当时比较齐全的药典之一。
布郭·仁钦竹
       公元1290-1364年,其编纂的纳唐版大藏经《丹珠尔》较为完整地汇集了古代藏译医著,为研究藏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撰著了《<配方百种>注释》,在藏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汤东杰布(公元1361-1485)
        奠定拉萨药王山医学利众院的最初基础者。著述有身体健安、能治百病的智托洁白丸和对瘟疫等内外科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红丸等许多秘诀。
强巴朗杰扎桑(公元14世纪)
       藏医北方学派的创始人。撰写的医学论著主要有《八支集要·如意宝珠》120卷、《本论注·释义明灯》《释论注·甘露河流》《后释论难·万想如意》《医药宝匣》、《三百六十医法辨别》《九绝症分辨》等。对《四部医典》进行深入研究,作了独具特色的注释,成为藏医强巴学派(北方学派)的开创祖师。
苏嘎·年尼多吉(公元15世纪)
       藏医南方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论著有:《<四部医典>广注·水晶彩函》《<四部医典>向难·银光宝鉴》《格言阳光》《珍宝药物形态识别》《甘露之池》《甘露宝库》等。是苏嘎学派(南方学派)的建宗祖师,传人甚多。

苏嘎·洛追杰波
      苏嘎·年尼多吉弟子,在传承苏嘎学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有《祖先口述》《年尼多吉传》《医学概论·庆喜仙人之哥》《医学问答录》等。对《四部医典》进行校勘订正,刻制《扎塘四部医典》,对西藏广大地区讲授《四部医典》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司·桑杰加措(公元1653-1765)
       于公元1689年编著完成《四部医典》注释本《蓝琉璃》。其中有许多与现代医学相吻合的理论;于1690年编著《秘诀续补注·斩除非命死绳利剑》,对原先只有92章的《秘诀续》予以扩充至133章,根据《甘露万明》等对传染疾病方面的(喉哦疗毒)喉蛾疔毒、感冒、赤痢等不太明显之处予以补充,增补《瘟疫十八种》一章;主持召集西藏名画家绘制了《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于1696年在拉萨药王山创建了医学僧院,定名为药王山医学利众院。
第玛·格西旦增平措
       于公元1822年编著《晶珠本草》。该书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歌诀之部,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概括论述,下部为解释之部,分别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功效予以叙述。
钦绕罗布(公元1883-1962)
       藏医学家、藏历历算学家、拉萨“门孜康”的创建人,精通以医学和天文历算为主要内容的一切大小文化科学知识。主要著作有根本续主干注疏《医学大海精华》、常用实践药物配方《甘露宝瓶》《婴儿分娩法利众月镜》、药物功能汇编《利乐善说》、药材标本《如意宝瓶》、天文历算学的《五合算》等实践方面所必需、共同与独特的许多标准论著。
土登次仁(公元1908-1990)
        藏医学家。擅于治疗瘫痪、癫痫、风湿性关节炎、胃溃疡等常见病。他撰写的“藏医治疗肾脏病经验”、“各种疾病治法综述”等学术论文,在藏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参加编写《新编藏医学》《藏医胃溃疡疗法》《赤脚医生藏药配方新编》《国家药典藏药标准》、六省区《藏药地方标准》等书。
贡嘎平措(公元1906-1990)
       钦绕罗布的亲传弟子。参加编写多种藏医书籍,如《藏医赤脚医生配方》和《中国医药百科全书·藏医分卷》的校勘,1965年和1979年,先后写出了藏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病、藏医治疗胃溃疡等论文。
强巴赤列(公元1929-2011)
       藏医及天文历算学家,藏医大师。编写《藏医基础学》《诊断学》等藏医教材;编写《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汉、藏英对照本《四部医典形象论集》《中国藏医》《西藏天文算学总汇》等书。倡导并负责筹建了藏医学院、藏医院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为扩建自治区藏医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藏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提高藏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实践水平上也是功崇德钜。  

方振伟医生为病人看病。


三、立足中医药,吸取藏医药学优势,探索形成中藏医融合医学
 藏医的诊断方法

      在藏医中存在着“三大因素”,这三大因素是使人体得以形成、维持和最终消亡的基本因素,  这“三大因素”是以“五大源”为基础,而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五大源形成。藏医中的这“三大因素”包括了“隆”、“赤巴”和“培根”。这三个因素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特性和功能存在着差异。不过三大因素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共同依靠彼此存在,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在藏医学看来,“五大源”及其在“五大源”基础上形成的“三大因素”,从根本来看,都是一种微粒结构,这种微粒结构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这种说法也被叫做“基础微粒说”。虽然藏医学中认为人体之所以患病,很大程度上和人体的“思维”,或者是“意识”有关,但从根本上来看,“五大源”及其在“五大源”基础上形成的“三大因素”才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微粒基本论”在藏医药学中的作用极其之大,无可替代。
      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藏医所使用的诊断方法为“望、触、闻”:“望”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舌苔颜色或尿液颜色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触”主要是通过手指触觉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观察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闻”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因和患者感受到的病症进行询问,通过询问结果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

方振伟医生在研究西藏的中草药。
 

        藏医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时,所使用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来进行治疗;通过日常行为控制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通过使用外用器械来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等。
      藏医药学之所以位列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是因为其将科学理论和特殊诊疗理念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加之藏医药学中所使用的药物主要为自然中生产的天然药物,药物本身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很小,比如麝香、牛黄、藏木香等,更使得藏医药学在中华民族的医学宝库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中医药学与藏医药学的深度融合
      中藏医历史悠久,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均是祖国宝贵的传统医药文化。将中医与藏医融合发展,形成传统融合医学,既是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对中华文化的发扬,更是中医人的责任。
(一)中医学与藏医学同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均有千年的发展历史。形成学科交叉,成立传统融合医学课题组,可发扬中藏医各自优势,突破语言及地域发展的隔阂,更好地让祖国医学造福社会和人民;
(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状态。顺应那曲的自然气候、饮食风格,研制适应藏区调理身体的中藏药处方更是传统医学融合发展所需;那曲地处藏北,具有海拔高、气压低、氧含量少、树木不生的自然环境特点,且饮食多为肥甘厚腻。人群患病的普遍特点为肝不升发、心火亢盛、脾不健运、湿邪阻滞、宗气不足等。
      传统融合医学课题组立足中医,吸取藏医优势,针对藏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研究中藏药融合处方,帮助高原人群适应自然界变化,为藏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援藏事业留下长远的影响。

方振伟医生为患者配置中草药汤剂。
 

中藏医融合,多靶点预防新冠肺炎
       藏医药发源于青藏高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数千年传承的历史实践中,对于病因不明、诊断不清、机制复杂或者无药可用的病毒性传染病,藏医药形成了“利用已有药物资源”快速、有效地解决未知疾病的思路和经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中藏医结合从香囊、药熏、汤药三方面建造防治疫情壁垒。
 

四、运用中藏融合医学开展义诊活动,加强汉藏民族团结

方振伟医生在企事业单位为所有职工普及高原日常保健知识


      为向藏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普及高原日常防病治病知识,促进其身心健康,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援藏医生方振伟多次赴那曲市各机关单位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
      2019年8月,方振伟刚到那曲不久便为辽宁省援藏干部讲解高原日常保健常识,而后陆续赴市人大常委会、市卫健委、市党政会议中心、市联通公司、邮政公司、市卫生防疫站、市血站等企事业单位开展高原保健知识讲座,列举高原常见身体不适症状并给出建议及养生保健知识。

  针对高原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特点,就高原上易出现的胸闷、头晕、失眠、感冒、干燥症状、疖肿、口腔溃疡、腹胀、胃痛、便秘、咳嗽、月经不调、痛风等疾病及症状进行一一讲解,介绍其起因、症状以及日常防治方法并指导相关用药。并用中医理论对常见高原症状进行阐述,以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解释月经不调、气喘胸闷、食欲不振等,讲解穴位按揉、健脾胃、养肝血、饮茶、药膳等日常高原养生保健方法。
       讲座之后,方振伟医生为场上人员义诊,通过望闻问切四种中医诊病方式,判断身体健康状况,为其分析病因,讲解饮食、作息、用药等注意事项;施展相应针刺治疗,缓解不适症状;解答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及预后等问题。

方振伟医生为患者切脉。


       援藏至今近一年的时间,方振伟先后开展高原保健知识讲座及义诊活动达十余场次,涉及那曲广大干部职工、警察、军队、普通群众、僧侣、环卫工人、残疾人、学生等人群达一千余人次,不仅普及了高原保健知识,传承传播了中医药文化,促进了藏汉之间民族团结,更彰显了辽宁中医人援藏的责任与担当。

五、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康复中心

万雄集团传承中医药文化,《本草·膳》主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振伟医生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中医康复中心 。


      西藏的发展形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迫切需要打造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医康复中心。 万雄集团传承中华本草精髓,以振兴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创立旗下Stickwitu思可味本草品牌。汇聚各行各业资深成功的企业家、中医药科学、食品科学、智能科技、互联网科技、大数据分析科技、知识产权研发和企业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研发团队,设计团队,建立种养殖等基础产业基地,市场营销平台,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链产品附加价值。《Stickwitu本草·膳》研发团队带头人《本草·膳》主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振伟医生,2019年支援西藏那曲医疗事业,在援藏期间深入研究藏医药在【思可味五季调身】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中藏医融合医学(中医药学与藏医药学),打造出全球海拔最高的中医康复中心。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浩熙中国

创立于1995年,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立,无行政区域、无行业全类注册的综合性商业组织,主要从事产业投资、科技研发,并致力于中、小型企业的整合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联系信息

地址:

中国·辽宁·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路59号财富中心E座25层

集团专线:

86-24-22511128

企业邮箱:

64413665@qq.com

这是描述信息

Copyright ©2020 万雄集团    辽ICP备0810473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