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商人】沈阳地区企业主的代名词——刘福龙再论辽商
- 发布时间:2017-12-27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自从我的《 辽商》出版发行以来,得到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我倍感荣幸,这是大家给我鼓励与鞭策。商帮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公所、会馆为联络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在我国商帮的历史记载中。自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帮。赫赫有名的“十大商帮”是当时民营资本的最强代表,他们的传奇故事或不凡经历为中国商业文化历史写下重重一笔。
而在改革开放上下求索的背景下,在原有的商帮的地区,出现了新徽商、新晋商、新鲁商;过去没有出现过商帮的地区,也纷纷竖起崛起了“新京商、新豫商、新深商等”。这个沉寂了近一个世纪后的“商帮”一词再次引人关注和兴奋。
辽宁省沈阳是东北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是中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特大城市,东北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下,沈阳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振兴的核心增长点。沈阳在其地理位置、工业基础及交通网络方面的优势,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辽宁,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历练,一批发迹于草根坎坷之间的辽籍民营企业渐成燎原之势,以开放大气、包容达观、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注重人文关怀为精神特质的“新辽商”正在悄然崛起,他们和各地的商界精英同台竞争,交相辉映。
一、“东方鲁尔”——沈阳
沈阳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在国家“一五”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以机械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地之一,是历史形成的中心城市,具有发展经济的优势。全市拥有三千多个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九十多亿元,基础比较雄厚,特别是机械工业比重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煤炭、石油等丰富的物资资源和比较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讯条件,是对外开放“前沿”的“腹地”,而且也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一)新中国成立后 沈阳的经济发展
1949年以来,辽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城市。在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下,辽宁的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以沈阳市号称“东方鲁尔”的铁西区为中心,北有当时亚洲第一大的露天煤都抚顺,南有中国最大钢都鞍山、本溪,中国重要的石化基地,紧靠新中国三大油田之一的辽河油田的辽阳、盘锦、葫芦岛,和新中国三大海港之一、最重要的造船、化工基地大连。以沈阳市为中心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从东北大地迅速崛起,被时人称为“共和国长子”。 1949年至1980年代末期,辽宁省是全中国最大的经济省份,最大的国有企业省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军工基地,60年代和70年代,辽宁省工业产值占全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的1/4到1/3左右,被人冠称为“辽老大”和“共和国装备部”。沈阳市重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创下了无数个第一。
(二)民营经济成为沈阳发展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阶段,从非体制性成长全面转变为体制性成长的过程,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发展、失败、反思、再发展、大发展的阶段,其具体表现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2年,萌发时期;第二阶段:1982至1988年,站稳脚跟求发展期;第三期阶段:1989年至1992年,挫折中求生存阶段;第四阶段:1992年到1997年,大发展阶段;第五阶段:1998年至2002年,二次创业稳步增长期;第六阶段:2002年1月至今,高速发展阶段。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也是沈阳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应用新技术和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起,沈阳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承包、个体工商业户到社队企业、乡镇企业、集体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企业集团等多种企业形式的演变,“新增就业人员99%在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是振兴沈阳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已占据全市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沈阳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民营经济救东北,民营经济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富东北,民营经济活东北。
二、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盛京
沈阳又名盛京、奉天,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后由皇太极更名为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盛京是清朝(后金)在1625至1644年的都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在此置沈阳中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占沈阳。四月,由兴京(辽宁新宾)迁都东京(辽宁辽阳),十年又迁都至盛京(辽宁沈阳)。
专家解释说,春秋战国时期,沈阳属燕国的军事重地,设有哨卡,屯有大量兵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那时的沈阳地界隶属辽东郡,到了西汉时期,沈阳开始出现城市的轮廓,当时称之为“侯城”。(其遗址就被压在了今天中街兴隆大家庭的下边。)唐代时改称为“沈州”。到了辽代,开始向沈州移民,并修筑了土城。金代时,仍沿用“沈洲”一名。
1296年元代时,在此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为何叫“沈阳”呢?这是因为沈洲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路。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21年的历史。到了明朝,沈阳路又改称为沈阳中卫。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着手在沈阳中卫城内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至今已有383年历史。
在清朝之初,仍然会沿用明代的称呼,这是因为它也想表明清朝发祥地盛京是天命所系。于是在天聪八年(1634年),后金汗皇太极钦定,改沈阳满语称呼为“穆克敦”(满语发音“Mukden”,是“兴起、盛、腾”之意),汉译“天眷盛京”,“盛京”为其简称。所以,从清朝到民国年间,西方国家的语言里一直称沈阳为“Mukden”。
清朝在其“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实施的不是关内的行省制,而是军府制,这里的最高官员不是总督、巡抚,而是将军,在盛京城就是盛京将军,这个盛京将军是军政一把手,主管东北三省。
三、盛京广阔疆域
沈阳市,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它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东部,境内多为平原,间有丘陵和山地地貌,沈阳的自然资源丰富,辽河、浑河、秀水河流经境内,充沛的水资源孕育了沈阳厚重的城市文明,使其成为东北城市中历史悠久的一座古城。
康熙在位期间,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清朝时期,历史版图最大的国家,但清朝的一大败笔在东北——限制汉人出关,使东北(不仅仅是今天的东三省)长期空虚,没有农田,没有人,没有税收,更无法供养军队,所以干脆自动放弃。《尼布楚条约》中划归俄国的大片土地实际上都是明清此前的疆土。
“拔地蛟龙宅,当关虎豹城。山连长白秀,江入混同清。庙社灵风肃,豪强右族更。明明开创业,休拟作陪京。”纳兰性德的《盛京》诠释了“盛京”胜景。清代把自山海关以北至外兴安岭,内蒙古、外蒙古以东至日本海,奉天府尹及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所辖地区,概称为盛京统部。
四、龙兴之地的【盛京商人】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沈阳这座屹立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的古城,守着几千年的文化,兼容着现代新兴的思想与观念。民营企业在振兴辽宁经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成熟的民营经济,进一步催生了商帮的复兴。
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壮大,更多优秀民营企业家不断涌现,文化的沈阳民营企业逐步成熟。沈阳的企业家们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做为龙的传人,一朝发祥地,两代商王城的“龙兴之地”——沈阳,【盛京商人】成为沈阳地区的企业主的代名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